阅读量:800 img
在合盛硅业新疆鄯善工业园的碳化硅车间内,30台单晶炉24小时运转,每月可产出8英寸衬底1.2万片。“我们的良品率已稳定在92%以上,达到国际一线水平。”合盛硅业碳化硅事业部总经理陈磊介绍。据悉,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“多区熔渗法”工艺,将衬底电阻率均匀性控制在±5%以内,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。
目前,合盛硅业已与中车时代电气、华为数字能源等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,2025年四季度订单量突破50万片。“过去,国内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的碳化硅衬底90%依赖进口,现在我们的成本比进口产品低20%,交付周期缩短一半。”陈磊表示。
在粉料环节,合盛硅业成功开发出两大类高端产品:一是超高纯碳化硅陶瓷粉料,纯度达99.9999%,可满足半导体、热喷涂等领域需求;二是高纯半绝缘碳化硅粉料,适用于碳化硅宝石晶体和光波导片生长。2025年前三季度,公司碳化硅粉料销量同比增长300%,其中出口占比达45%。
“粉料是碳化硅产业链的‘芯片’,过去我们被日本住友化学、美国Cree卡脖子,现在我们的产品性能已反超。”合盛硅业研发总监李华称。数据显示,2025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达3.71亿元,其中碳化硅领域占比超过60%,申请专利127项,主导制定3项行业标准。
合盛硅业的碳化硅业务崛起,离不开其工业硅产业链的协同支撑。公司在新疆、云南等地拥有自备电厂,电力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%;同时,通过“硅氧烷—生胶—制品”垂直一体化布局,将工业硅到碳化硅衬底的综合成本降低22%。“我们的工业硅产能占全球35%,这是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复制的优势。”合盛硅业董事长罗立国强调。
据开源证券研报预测,随着8英寸衬底量产和12英寸衬底突破,合盛硅业碳化硅业务2026年收入有望突破50亿元,占公司总营收的15%,成为第二增长极。而华创证券则指出,在全球碳化硅市场规模2029年达300亿美元的背景下,合盛硅业有望凭借成本和技术双优势,占据全球2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合盛硅业的崛起,已引发国际碳化硅巨头的连锁反应。2025年10月,德国英飞凌宣布将在中国建设碳化硅功率模块封装线,并首次向中国供应商开放衬底采购;美国Wolfspeed则推迟了纽约州8英寸工厂的扩产计划,转而寻求与合盛硅业的技术合作。
“中国碳化硅产业的爆发,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材料格局。”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专家张伟表示,“未来三年,国内将形成合盛硅业、天科合达、山东天岳的三强格局,而国际巨头从‘封锁’到‘合作’的态度转变,恰恰证明了中国技术的不可替代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