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量:916 img

深加工产品利润优势凸显
据统计,2025年上半年,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平均毛利率达35%,而单体产品毛利率不足10%。以某企业为例,其硅橡胶产品单价为2.8万元/吨,毛利率42%;同期,DMC单价仅1.2万元/吨,毛利率仅8%。利润差异促使企业加速布局下游。2025年,国内新增硅橡胶产能中,高温胶占比达60%,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密封;硅树脂产能则聚焦光伏封装胶膜,年产量突破50万吨。
技术壁垒构筑竞争护城河
高端深加工领域的技术门槛显著提高。例如,液体硅橡胶(LSR)注射成型技术需控制硫化时间在5秒内,且产品收缩率低于0.1%,全球仅少数企业掌握核心工艺。2025年,某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“双螺杆动态硫化装置”,将LSR生产效率提升30%,成本降低15%,成功打破国外垄断。此外,硅油改性技术也成为竞争焦点,某企业开发的氨基硅油,其柔软度较传统产品提升50%,已应用于高端西装整理剂。
下游需求驱动产品迭代
下游行业升级倒逼有机硅产品创新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电池包对硅胶密封件的耐温性要求从-40℃~150℃提升至-50℃~180℃,推动企业研发特种硅橡胶;在5G通信领域,基站散热需求激增,促使硅基冷却液导热系数从0.8W/(m·K)提升至3W/(m·K)。2025年,某企业推出的纳米流体硅油,通过二氧化硅粒子分散技术,将导热效率提高2倍,已应用于华为、中兴等企业设备。
政策引导产业有序发展
为避免低端产能过剩,政府部门加强规划引导。2025年,国家发改委将“高性能硅橡胶”“电子级硅油”等列入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》鼓励类,同时限制新建单体产能低于20万吨/年的项目。地方层面,某省出台政策,对深加工产品研发投入给予30%税收减免,预计到2027年,该省深加工产品产值占比将达65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