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量:806 img
在半导体封装环节,环氧树脂模塑料(EMC)需在350℃高温下快速固化成型,传统脱模剂因耐温性不足(通常<250℃),易导致模具粘连、产品毛刺等问题,直接影响芯片良率。湖北巨胜科技历时3年研发,通过分子结构设计,在乙基硅油主链中引入芳基支链,使其热分解温度提升至400℃,同时表面张力降低至19 mN/m(传统产品25 mN/m),实现“高温不分解、低温易脱模”的双重突破。
“我们的脱模剂喷涂一次可连续生产5000模次,较进口产品提升30%,且芯片边缘毛刺高度从50μm降至10μm以下,良率提高2个百分点。”湖北巨胜技术总监介绍,该产品已通过AEC-Q100车规级认证,可满足功率半导体、AI芯片等高端封装需求。
中芯国际封装测试厂负责人表示:“此前我们全部依赖日本信越化学的脱模剂,单价高达12万元/升,且供货周期长达6个月。巨胜科技的产品性能相当,但价格仅7万元/升,且本地化供应稳定,已在我们上海、深圳工厂全面替代进口。”据测算,单条封装线年节约成本超200万元。
目前,湖北巨胜已建成年产500吨半导体级乙基硅油生产线,并与长电科技、通富微电等封装企业达成合作意向。公司计划未来投入2亿元建设研发中心,开发光刻胶配套溶剂、高纯电子化学品等半导体材料,完善产业布局。
根据《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白皮书》,2023年国内半导体封装材料市场规模达380亿元,其中脱模剂占比约5%,但国产化率不足10%。随着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加剧,材料自主可控成为行业刚需。
“乙基硅油脱模剂只是起点,我们将围绕半导体制造全流程开发‘卡脖子’材料。”湖北巨胜董事长表示,公司已承担国家02专项子课题“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”,预计未来3年将推出5款高端材料,打破国际垄断。
业内观点:
“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是大势所趋。巨胜科技的突破证明,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,国内企业完全有能力在细分领域实现‘弯道超车’。”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李明评价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