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量:805 img
光伏胶膜是封装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,需在-40℃至85℃环境下保持25年稳定性。传统EVA胶膜易在紫外照射下分解,导致电池片功率衰减超10%;而进口有机硅胶膜虽耐候性强,但透光率低于90%,且层压时易产生气泡,影响组件良率。
新安化工历时5年研发,通过分子结构设计,在硅氧烷主链中引入苯基共聚单元,使胶膜透光率提升至92%(进口产品90%),同时将紫外吸收剂用量从3%降至1.5%,成本降低20%。“我们的胶膜在85℃、85%湿度环境下老化5000小时后,黄变指数(ΔYI)仅1.2,优于进口产品(1.5),且层压气泡率从5%降至0.3%。”新安化工首席科学家表示。
隆基绿能技术总监指出:“新安胶膜的透光率提升2个百分点,相当于组件效率提高0.3%。按单GW装机量计算,年可多发300万度电,收益增加150万元。”目前,新安化工已建成年产5亿平方米光伏胶膜生产线,可满足国内30%的市场需求,并出口至印度、巴西等新兴市场。
根据国家发改委《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若干措施》,2025年前需实现光伏辅材100%国产化。新安化工项目被列入“十四五”新材料重点工程,获中央财政补贴2亿元,用于建设百吨级中试平台,开发钙钛矿电池专用胶膜等下一代产品。
“有机硅胶膜只是起点,我们将围绕光伏全产业链开发‘卡脖子’材料。”新安化工董事长表示,公司正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研发“自修复有机硅导电胶”,有望解决异质结电池(HJT)低温银浆成本高的问题,推动光伏度电成本再降0.05元。
业内观点:
“光伏胶膜国产化是中国从‘制造大国’向‘材料强国’转型的缩影。”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表示,随着有机硅、聚烯烃等材料技术突破,中国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将进一步巩固,预计2025年组件出口额将突破500亿美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