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   网站首页    公司新闻    有机硅深加工赛道崛起:锂电、光伏领域成新蓝海

有机硅深加工赛道崛起:锂电、光伏领域成新蓝海

阅读量:903 img

有机硅行业整体复苏的背景下,深加工领域正以年均20%的速度增长,成为企业竞相布局的战略高地。2025年上半年,硅橡胶、硅油等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至68%,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,其中锂电、光伏两大新兴市场贡献主要增量。


锂电领域:硅碳负极材料商业化提速

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%的背景下,硅基负极材料因其理论比容量(4200mAh/g)远超石墨(372mAh/g),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关键方向。硅宝科技在四川眉山投产的5万吨/年锂电池硅碳负极项目,采用“气相沉积+表面包覆”工艺,将首效提升至88%,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,已通过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认证。

与此同时,有机硅粘合剂在电池封装中的作用日益凸显。新安股份开发的聚氨酯密封胶,耐温范围扩展至-60℃至180℃,在固态电池模组封装中实现国产替代;兴发集团研发的导热硅脂,导热系数达6W/m·K,有效解决800V高压平台散热难题,单台电动车用量较400V平台提升2倍。

光伏领域:胶膜材料国产化率突破90%

随着N型TOPCon、HJT电池技术普及,光伏组件对封装材料的耐候性、透光率提出更高要求。有机硅胶膜凭借-40℃至120℃耐温范围、92%透光率等特性,逐步取代传统EVA胶膜。2025年,国内光伏胶膜产能扩张至80亿平方米,其中有机硅基产品占比达65%。

技术突破方面,回天新材研发的共挤型POE/硅胶复合胶膜,将水汽透过率降低至0.5g/m²·day,在沙漠、沿海等极端环境项目中广泛应用;杭州之江开发的快速固化硅胶,固化时间缩短至8分钟,使组件生产线效率提升25%,已出口至东南亚、中东市场。

半导体领域:国产替代空间广阔

在芯片制造环节,有机硅材料用于光刻胶剥离液、晶圆清洗剂等关键工艺。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,2025年国内半导体级有机硅材料进口量同比下降35%,国产化率不足40%。东岳硅材通过参股未来材料,布局电子级硅烷生产线,产品纯度达9N级别,满足28nm以下制程需求;合盛硅业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研发的含硅聚酰亚胺薄膜,耐温性突破500℃,已进入华为、中芯国际供应链。

政策赋能:专项补贴助力技术攻坚

2025年7月,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发布《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》,明确将有机硅深加工产品纳入重点支持范围。对硅碳负极、半导体级硅烷等“卡脖子”技术,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50%、设备投资补贴30%等政策优惠。据测算,相关企业年均可节省成本超2亿元,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18个月。

企业战略: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价值深耕”

面对深加工赛道的高壁垒特性,头部企业纷纷调整战略重心。合盛硅业设立50亿元新材料产业基金,重点投资硅基负极、气凝胶等前沿领域;兴发集团与清华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,攻关光刻胶用有机硅单体合成技术;新安股份通过并购韩国SKC有机硅业务,获取高端硅油专利32项,填补国内技术空白。据SMM统计,2025年有机硅深加工产品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,其中锂电、光伏领域占比分别达35%、30%。随着技术壁垒逐步突破,深加工环节毛利率维持在30%以上,远高于单体产品15%的平均水平,成为行业利润的核心来源。

为您推荐

    在线QQ咨询,点这里

    QQ咨询

    微信服务号